呼和浩特DIY风筝带您一览风筝溯源:风筝源于中国,可上溯至春秋战国时期,史载墨翟“斫木为鹞,三年而成,飞一日而败。”是中国最早的风筝。后来,其学生鲁班根据老师的设想,用竹子做成形似喜鹊的“木鹊”,能在空中飞翔3天。风筝问世后,首先被用于测量、传递信息、宣传和飞越险阻等军事需要。公元前202年,刘邦集中韩信、彭越、英布率领的40万大军,把项羽围困在垓下(今安徽省灵璧县)。当时,项羽兵力不过10万,粮食也将用尽。韩信为瓦解项羽军心,用牛皮制作了一个风筝,上面绑有竹笛,风吹作响,乘夜风吹到楚营上空,令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,包围楚军的汉军高唱楚歌,其声悲怨,动摇了楚军军心,项羽的8000子弟兵,尽皆散去,不战而退,留下了“四面楚歌”的典故。
《红楼梦》的作者曹雪芹,对风筝颇有研究。他撰写了一本有关风筝的专著——《南鹞北鸢考工志》,里面详细介绍了43种风筝的扎、糊、绘、放等工艺和技巧。他对放风筝也有独到的见解,《红楼梦》里,探春就出过一条灯谜:“阶下儿童仰面时,清明妆点最堪宜。游丝一断浑无力,莫向东风怨别离”谜底就是风筝。曹雪芹说放风筝是“以天为纸,书画琳琅于青笺;将云拟水,鱼蟹游行于碧波。”《红楼梦》第七十回,还有贾宝玉、林黛玉、李纨、探春和丫头们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描写,有大蝴蝶、大鱼、大螃蟹、美人、大红蝙蝠、凤凰、红喜字、大雁等多种类型。
风筝的制作讲究“四字诀”,即“扎、糊、绘、放”。呼和浩特DIY风筝四字诀中的“放”看似与制作无关,但一种新风筝扎成后,必须试放才能知道轧制是否成功。所以扎是过程,放才是目的。
制风筝的工具有:锯、劈刀、工具刀、刨子、尖嘴钳子、蜡烛(煤油灯、酒精灯)、镊子、剪刀、夹子等。另外还有垫布、粘合剂(以往用水胶,用白乳胶)、毛笔、油画笔、洗笔、调色盘、细砂布、锉刀、熨斗等辅助工具。
备料:包括竹木、纸、丝绢、线等。
竹木是扎制风筝骨架(俗称框子)的主要材料。竹要选择干透(约一年以上)直径在10公分以上,高度在10米以上,节长壁厚,质地坚硬的大毛竹竹干中段,无霉变、无虫蛀痕迹。具有韧性强而不脆、柔性刚而不胎(过软)。非毛竹若符合以上条件,壁厚在3毫米~5毫米以上者也可选用。质地轻的优质木材,如白松、桐木、椴木,芦苇杆亦可选用,但不易作曲形加工。
纸以质薄,纤维长而均匀,富有韧性,耐湿耐冲击,色泽白而洁者为佳。如帘纸、宣纸、红辛纸、绵纸等。
丝绢也称画绢,国画用绢。色泽洁白,质地细薄,是蒙糊风筝的上好材料。在施色、绘画、粘糊上都能得心应手。
呼和浩特DIY风筝线从前细麻线是材料,则用白涤纶细车线或细维尼(团)纶线。
联系人:王总
电话:130-7474-7475 133-2712-7579
邮箱:672526668@qq.com
地址:呼和浩特市新华西街阿拉善北路
隆聚园4号楼2单元10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