呼和浩特DIY风筝宋高承《事物纪原·纸鸢》说汉代的韩信曾利用风筝测量未央宫,打算趁着刘邦不在家,挖地道进入宫内,“俗谓之风筝,古今相传,云是韩信所作,高祖之征陈豨也,信谋从中起,故作纸鸢放之,以量未央宫之远近,欲以穿地隧入宫中也,盖惜传如此,理或然也。”《南史·侯景传》记载说,南北朝时期,因侯景之乱,梁武帝被困宫中,他想利用风筝向外发送信号求救,可惜被敌人发现射了下来,“羊车儿献策,作纸鸱系以长绳,写敕于内,放以从风,冀达众军题云:‘得鸱送援军,赏银百两。’太子自出太极殿前,乘西北风纵之。贼怪之,以为厌胜,射而下之。”《新唐书·田悦传》记载,唐代的张丕被困,他也利用风筝求救兵,“急以纸为风鸢”,Z终取得了胜利。这些例证都说明,风筝确实有着其军事用途的一面,而且应该是其Z初的功能。
放风筝有什么好处?唐以后,风筝的军事功能逐渐消失了,而变成了一项娱乐活动,放风筝可以为人们带来乐趣。唐代赵昕《息灯鹤文》记载说宫廷里的太监们把灯笼挂在风筝上,夜晚放上天空以观赏。《夷坚志》里说宋人把脸谱做成风筝的装饰放上天空,博人一笑。放风筝还可以强身健体,尤其是对小孩子的成长很有利,唐代诗人唐采《纸鸢赋》曰:“代有游童,乐事末工。呼和浩特DIY风筝饰素纸以成鸟,像飞鸢之戾空。”宋代苏汉臣的《百子图》也描绘了小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。
放风筝成为了娱乐项目,也是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,清高鼎《村居》诗曰:“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。儿童散学归来早,忙趁东风放纸鸢。”此外,一些人还指明了放风筝对小孩子具体有哪些好处,如宋《续博物志》记载说:“今之纸鸾,引线而上,令小儿张望视,以泄内热。”这是说,原来小孩子放风筝有助于败火;清富察敦崇《燕京发明记》曰:“儿童放之空中,Z能清目。”这是说,放风筝对儿童眼睛视力的发展也有好处,可以明目等。随着宋代以后放风筝活动的普及,风筝也成为了一种题材和意象,在文人士大夫阶层就出现了大量借写风筝表达志趣的诗篇。如寇准《纸鸢》诗曰:“碧落秋方静,腾空力尚微。清风如可托,终共白云飞。”陆游《村居书事》曰:“文辞苦思徒妨睡,官职虚名不疗饥。垂老始知安乐法,纸鸢竹马伴儿嬉”等。在诗词中,放风筝的“好处”往往被符号化,它可以如鸢飞戾天,中共白云,居庙堂之高而兼济天下;呼和浩特DIY风筝也可以处江湖之远,不经纶世务,只放风筝,和谐安乐伴儿嬉,颐享天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