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伪时期因军事的理由禁止放风筝,因为鲜艳的风筝可传递给敌方讯息,并提供飞机轰炸的目标。二次世界大战美军曾用特技风筝做活动靶,训练打靶。1980年,风筝开始广受喜爱,除原来双线外,并演变成三线,四线的技术风筝或特技风筝。
唐代(618-907)建立后,由于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、安定社会秩序、减轻人民负担、发展经济生产等一系列措施,社会很快走向安定和繁荣,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经济全面发展的时期。社会的安定、文化经济的发展,带来了中国传统节日的盛行。而节日的盛行促进了各种文化娱乐活动的发展,作为一直被用于军事上的纸鸢,随着传统节日清明的兴起,用途上有了新的转折,开始向民间娱乐型转化。在唐代清明时节,朝野盛行禁火、扫墓、踏青、荡秋千、蹴鞠、打马球,插柳条等风俗。儿童放纸鸢始在民间流行,唐代诗人唐采在《纸鸢赋》中记载:“代有游童,乐事末工。饰素纸以成鸟,像飞鸢之戾空;翻兮将度振沙之鹭,杳兮空光渐陆之鸿,抑之则有限,纵之则无穷,动息乎丝纶之际,呼和浩特风筝批发行藏乎掌挥之中……”
从五代(907-960)开始,在纸鸢上加哨子,其鸣如筝,故称“风筝”。现在我们说的风筝其实是统称,把那些没有哨子的纸鸢,都叫作风筝了。 [1]
宋代(960-1279),风筝的流传更为广泛。之所以成为发展阶段,有两个主要原因,一是宋代城市文化经济的繁荣和民间手工业的兴起,二是宋代提倡传统的节日风俗,这就为风筝的发展和进入节日的娱乐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。这一时期民间放风筝已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,也是文人墨士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题材。当时由于文人的参加,风筝在扎制和装饰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。同时由于社会上对风筝的需求,制作风筝发展为一种专门的职业。
明清时代(1368-1911)是中国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,明清风筝在大小、样式、扎制技术、装饰和放飞技艺上都有了超越前代的巨大进步。当时的文人亲手扎绘风筝,呼和浩特风筝批发除自己放飞外,还赠送亲友,并认为这是一种极为风雅的活动。
联系人:王总
电话:130-7474-7475 133-2712-7579
邮箱:672526668@qq.com
地址:呼和浩特市新华西街阿拉善北路
隆聚园4号楼2单元102号